
《端午粽》教案
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,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,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、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。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端午粽》教案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《端午粽》教案1活动目的:
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,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及体会团体精神的重要性。
活动准备:
赛龙舟录像各种香袋及做香袋的材料有关端午节的诗歌
活动过程:
一、全体立正、各小队整队
二、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,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
三、出旗、奏乐、敬礼
四、唱队歌
五、主题活动开始:
(一)端午奇缘话习俗(可以通过上网、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。)
具体内容如下:
1、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?(端午节)
2、那么,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?
3、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。(各种起源故事附后)
(二)做香袋比赛
(主持人):同学们,佩香袋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,每到那一天,小朋友的脖子挂上了妈妈为自己做的各式的香袋,心里乐滋滋的。今天,我们就自己动手做香袋,看谁的手最巧,做的香袋最漂亮。
1、材料:碎布、棉花、香料粉、丝线(或中国结细线)。
2、工具:剪刀、针、缝衣线。
3、做法:
(1)将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形状,如:圆形、三角形、桃形、动物形等。
(2)剪下相对的两片
(3)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,留下一边。
(4)翻过来,塞入沾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。
(5)将最后一边缝合,再加长绳装饰即完成。
学生动手做香包,然后进行评比。
(三)与诗共舞
(主持人):同学们,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?不知道吧,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,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,下面请各小队表演诗朗诵。
第一小队:女生小组朗诵。
第二小队:配乐朗诵。
第三小队:小队齐诵。
第四小队:男女朗诵。
(诗歌内容附后)
(四)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。
(主持人):同学们,你看过“龙舟竞赛”吗﹖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,也是一项体坛盛事!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,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,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,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。
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。龙舟长10米多,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,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,唯妙唯肖;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,二人并肩而坐,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,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。现在,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。
(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。)
(主持人):看了刚才的录像,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?
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。
六、辅导员讲话:
同学们,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,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。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,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、资料的搜集能力。通过本次活动,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,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,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。到时候我们再一起畅谈节后的感受。
七、呼号
八、退旗、奏乐、敬礼
九、活动结束
附活动资料:
1、故事概况。
①屈原投江
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,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,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(粽子),并且竞相划船(赛龙船)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。
②曹娥寻父尸
东汉孝女曹娥,因曹父溺江而亡,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,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,乃在五月一日投江,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,乡人群而祭之。
③白蛇传
传说白蛇白素贞,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,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,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,差点现出蛇形,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,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。
④伍子胥的忌日
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,吴王阖闾逝世,皇子夫差继位,伐越大胜,越王勾践请和,伍子胥主战,夫差不听,却听信奸臣言,赐伍子胥自杀,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,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。
4、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?(同学们交流从各种渠道了解的有关于端午节的各种习俗。)
附:习俗的传说。
①吃粽子
因屈原投江,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、虾吃掉,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,后来演变成用竹箨、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、虾。
②喝雄黄
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,开始活跃起来,瘟疫渐多,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;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,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,差点现出蛇形,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,希望收到去邪的`功能。此种习俗,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。
③挂艾草、菖蒲
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、菖蒲,都有其原因。通常将艾草、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,然后插或悬在门上。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,象征去除不祥的宝剑,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“百阴之气”,叶片呈剑型,插在门口可以避邪。所以方士们称它为“水剑”,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“蒲剑”,可以斩千邪。艾草代表招百福,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,插在门口,可使身体健康。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,针灸里面的灸法,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,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。
④悬钟馗像
钟馗捉鬼,是端午节习俗。在江淮地区,家家都悬钟馗像,用以镇宅驱邪。唐明皇开元,自骊山讲武回宫,疟疾大发,梦见二鬼,一大一小,小鬼穿大红无裆裤,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,绕殿而跑。大鬼则穿蓝袍戴帽,捉住小鬼,挖掉其眼睛,一口吞下。明皇喝问,大鬼奏曰:臣姓钟馗,即武举不第,愿为陛下除妖魔,明皇醒后,疟疾痊愈,于是令画工吴道子,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,通令天下于端午时,一律张贴,以驱邪魔。
⑤划龙船竞赛
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,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。他们争先恐后,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,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,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。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,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。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,而且举办划龙船比赛,近年来有逐渐发展成国际邀请赛的情形。龙船比赛会让外国友人喜欢的原因:它是一种有别于国外盛行的独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,而是一种需要更多默契的力与美的运动。
……此处隐藏23979个字……>1.同学们,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,"品尝"了外婆包的端午粽,感受到浓浓的亲情。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,认识了伟大的诗人屈原,真是收获多多。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。
2.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?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吗?
春节:农历正月初一;习俗:熬年守岁。
元宵节:农历正月十五;习俗:看灯、吃元宵、踩高跷、猜灯谜。
寒食节:清明节前一天;习俗:起火烧饭、吃冷食。
清明节:农历三月初八(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"清明"那一天,公历4月5日左右);习俗:扫墓、踏青。
端午节:农历五月初五;习俗:吃粽子、赛龙舟。
七夕节:农历七月初七;习俗:穿针乞巧。
重阳节:九月初九;习俗:登高、插茱萸。
中秋节:农历八月十五;习俗:赏月。
腊八节:农历腊月初八;习俗:喝腊八粥。
【设计意图】总结端午节的来历,同时拓展我国传统的节日,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、掌握传统节日,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。
四、课堂练习
插入动画"端午粽节日与美食"。
五、布置作业
1.朗读课文。
2.跟父母交流我国的传统节日。
点击查看更多: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
教师资讯、教师交流、教师学习
尽在小学教师帮!
《端午粽》教案15[教学目标]
1、认识“端、粽、节”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、米字旁2个偏旁;会写“午、节、叶”等7个生字。
2、联系实际,结合图文,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。
3、朗读课文,学会读长句子;通过想象画面、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。
4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、味道等,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、吃粽子的习俗、来历。
[教学重难点]
重点:认字、写字。朗读课文。
难点:读好长句,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、味道等。
[教学课时]
2课时
第一课时
教学过程
一、猜谜导入
1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,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!
课件出示谜面:一个白胖子,裹着绿毯子,腰上扎根细绳子。(同学举手猜谜)
2、同学们真聪明,没错,这种食物就是——粽子。出示课件:粽子图片。
3、学写生字“午”。
(1)观察占格。
(2)教师范写,学生口述笔顺。(区分“牛”)
(3)学生书空、描红。
二、结合语境,识记生字
1、自由读课文,在课文中圈出生字,读读,想想,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。
2、同桌或小组交流: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?
3、展示识字情况。
(1)带拼音读,去掉拼音读。
(2)用多种方法识记。
4、把生字放回课文,学生自由读课文,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。学生自由朗读,标出全文自然段。
三、朗读课文,初步感悟
1、学习第1自然段。
2、师: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?
(会煮好一锅粽子,盼着我们回去)
3、师: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?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?
(盼着,表现外婆期待、高兴的心情)
4、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?(指导有感情地朗读)
5、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。
四、指导书写
1、出示要写的生字,让学生认读“节、叶、米”。
2、观察分析: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,比比谁是火眼金睛,看得最认真,最仔细。
3、师范写“节、叶、米”等字。重点指导:“竖”画的写法。(午、节、叶、米)
“竖”画的写法:“午、节、叶”为悬针竖;“米”为垂露竖,“米”要左右对称。
4、指导学生练习,在田字格中描红、临写。
5、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、扩词。
第二课时
教学过程
一、解题导入,了解传统节日
(板书课题)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?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?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?(学生自由举手发言)同学们知道得真多,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,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?(学生回答)没错,人们会吃粽子、赛龙舟、喝雄黄酒等。(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习俗的图片)
二、学习第2、3自然段
1、学生自由朗读第2、3自然段,指名说一说,读完之后,你知道了什么。
2、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,齐读画出的句子。
3、分析句子。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、颜色、味道。
师:箬竹就是竹子的`一种,叶子宽大,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。
师:粽子颜色十分丰富,糯米是白白的,枣子是红红的,粽子外衣是青青的。
师:粽子的味道呢?(又黏又甜)
4、指名读句子。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。
5、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,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,比比谁画得更好看。
6、师:齐读第3自然段,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。(红枣粽、红豆粽、鲜肉粽。)
7、出示: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,分给邻居吃。
师:你从中读出了什么?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?(善良、乐于分享的人)
三、学习第4自然段,了解历史人物屈原
1、出示屈原图片,提问: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?
2、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。
3、指名读第4自然段。师: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?(屈原)
4、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。6、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。
四、学习生字“真”“分”“豆”
1、出示生字,观察占格。
2、学习笔顺,教师范写。(“真”里面是三横)
3、学生书空练习,教师指导。
五、回顾拓展
1、全班齐读课文,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。
2、教师回顾总结: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“我们”包的端午粽,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学习了这篇课文,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,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。
[教学板书]
10、端午粽
热爱
思念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
花样多(红豆粽、红枣粽、鲜肉粽)
[教学反思]
这篇课文,我从学生实际出发。学生们都吃过粽子,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。因此,我用谜语导入时,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。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、句来理解课文内容,通过学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,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。